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205课:浮梁县衙的廉联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4-03-04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对联,从起初的文人雅事到以春联形式的普及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部分。在对联发展史中,出现过诸多咏廉之联,有的是文人创作以联劝廉,也有的是官员用廉联自勉。其中有的廉联高挂在官衙和官舍,对外起到告示作用,对己起到自警作用。王子曾经在《当老百姓的官 ——叶县县衙对联中的廉政思想》里辑录过几条名联,无独有偶,江西浮梁县衙也有类似廉联,如今保存完好。

世人知景德镇而不知浮梁县,其实上从字面可知,起初景德镇是镇,浮梁县是县而且是五品的县,只是1949年浮梁县设置曾被取消,从此这个唐代到今近1400年的县只存在于“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中了。直到1988年浮梁县才被批准恢复设置。

说起浮梁县的历史瑰宝,首推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古县衙,这占地近百亩的县衙规模宏伟,是我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被誉为“江南第一衙”。从头门至三堂,各主要建筑物门前,都有一方匾额和一副对联。这是沿袭从宋代开始的惯例,即官员借在官署衙门题撰对联的方式,向外表述自己的为官之道和清廉之举。

浮梁古县衙大门对联“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上联表达了县官似顶天大柱,要承担支撑起一方天地的责任,这和现在劝诫干部要勇于担当如出一脉,下联则是宣示县官会立足当地从实际出发爱护百姓,准备长期奋斗而不是来镀金的,这和现在要以民为本,干事要久久为功的要求极其契合。

古县衙大堂上方对联是“铁面无私丹心忠,坐官最怕叨念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上联指出做官不要总想着虚名,想着快出政绩,下联则和现在老百姓通俗的语言“干部干部,不干事算什么干部?”意义相通,既然操劳是分内事,何来多收所谓“辛苦钱”“慰问金”?

浮梁古县衙大堂另一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上联讲欺人视为欺天,下联将负民等同负国,三言两语就把是非和利害关系的道理说清。

古县衙大堂后廊对联是“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事克已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对于地方官为政之道提出忠告,只会夸夸其谈而不能处理好事务甚至管不住自己的官,不是称职的官员。而只拘泥琐碎事务抓不住关键要害和主责主业事务的官,也不是称职的官员。

浮梁古县衙二堂上方对联是“民心即在吾心,信不易孚,敬尔公,先慎尔独;国事常如家事,力所能勉,持其平,还酌其通。”上联是说:官员有公信力又能慎独,老百姓自然敬服。下联提示官员,为官要尽力,要公平,也要考虑实际,不能僵化教条。

古县衙三堂对联大家一定十分熟悉,这是不少官衙里都会悬挂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上联辩证地把“官”的重要作用突出表达出来,但对于“官”自身则告诫要有正确荣辱观,下联把官和民的关系,透彻明白地表达出来,官从民来,最后回归民的身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应然之道。

王子曰:悬挂了几幅廉联,标示了为政之道,最终是不是真按照对联所述,勤政、廉政,爱民、担当,还真不好说。不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在任所上以公开的形式把治理理念昭示出来,既是对外的宣示,也是对己的警醒。如今,中南海新华门内照壁上的“为人民服务”,各级党校内“实事求是”,各类学校里的“立德树人”,各级医院里的“救死扶伤”标语,不就是中华国文化中自警自省自励自勉传统的当代传承吗?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值得从类似于古县衙的廉联表达中汲取营养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