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曰:“一担重泥(仲尼)拦子路,两岸夫子笑颜回”,中学时班级晚会上,一位扎着辫子的羞涩女同学讲述的对联,让王子记忆了几十年。颜回,这位孔夫子眼中最满意的高徒,却天不假年,仅活了40不到,但其"愿无伐善,无施劳"的淡然形象,"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严谨作风,“在陋巷……不改其乐”安贫乐道的精神坚守,印刻在历史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
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居住在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父亲颜路是孔子的学生,自己十三岁时也拜孔子为师。
颜回追随孔子学习起来如饥似渴,刚入孔门时,因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孔子细致观察后发现不然,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连能言善辩的弟子子贡都夸赞颜回能一以知十,可自己只能闻一以知二,孔子表示赞同,这说明颜回很快就掌握了孔子传授的学问道理,这没有艰辛的付出是办不到的,颜回29岁时头发尽白,除了营养跟不上,用脑过度应该是个主要因素。
颜回更以德行著称。他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常称赞颜回,还详细列举出他身上“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的君子四德。
对于孔子思想,颜回深信不疑,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动摇,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和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后很高兴。
在孔子的影响下,颜回形成了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社会理想,希望出现"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的理想状态,希望舜时代的治理能够重现。
想实现政治理想而不去做官,理想只能是空想,但颜回的一生追随孔子,在儿子5岁时随老师奔走于六国,归鲁后亦未入仕,而是穷居陋巷,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帮老师孔子多一点分担。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颜回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得到大家的认可,孔子自己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他在将学生凝聚在孔子身边起到独特的作用。对于做官这件事,颜回表示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孔子赞道“惟我与尔有是夫!"
实际上颜回祖上也是鲁国的贵族,但经鲁国"三桓专权"等变乱后,仅保有贵族身份及父亲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除陋巷简朴的住宅外财产仅五十亩郭外之田和十亩郭内之圃了,这些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简居于陋巷。在这样的环境中,颜回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于孔子两年而去世,由于家境困难,甚至无力按照当时有关礼仪殡葬,父亲颜路四处筹措,最后在其弟子及同门好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葬礼,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连连哀叹”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的后代中人才辈出,第三十五代颜之推所作《颜氏家训》,后被称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第四十一代出了忠烈爱国的书法大家颜真卿。
王子曰:“两岸夫子笑颜回”,有颜回这样的贤德学生追随身畔,夫子能不开怀大笑吗?颜回这样一位好学、尊师、仁德的贤人,不仅受到孔子的赞赏,在后世也被尊为儒家复圣。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颜回无疑在立德方面为后世做了表率,为了老师的事业,不愿出仕改善自己生活,安贫乐道,却不改其乐,今人能有几人能达到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