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95课:“珠还合浦”有孟尝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12-11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合浦的珠蚌似乎有灵性,对待涸泽而渔极度贪婪的官员,断然采取“出国”的方式躲避,而来了能适度休养生息,推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式的太守孟尝后,又“欣然回归”,让原本断了生路的珠民又重获生计。成语“珠还合浦”典故背后的美丽传说,既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又成为太守孟尝廉洁为民的不朽赞歌,让廉洁吏治的精神成为比南珠更宝贵的财富。

中国南珠之乡广西合浦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北部湾的东北岸,史上出产被称为南珠的珍珠。当地百姓历来以打捞珠蚌取珠为生,官员们也往往趁机以此自肥,在东汉年间发生过珠蚌“用脚投票”先“出国”复又“回国”的故事,留下了成语“珠还合浦”。能让珠蚌“回国”的太守孟尝被当地百姓视为神明,一千多年来,纪念不衰。

他,不是那位慷慨的战国齐孟尝君田文。东汉孟尝(?—171),字伯周,是会稽郡上虞县人。他的祖先三代都曾担任过郡吏,全都在祸乱中守节而死。青少年时他就注意磨砺自己的节操和品行,曾在郡中担任户曹史。

后来他被举孝廉成为秀才,干过徐县的县令,因表现出色在汉顺帝时被举荐为合浦太守。合浦土地贫瘠难产粮食,但海中出产各种珍宝,而且由于和交趾国(今越南)挨得很近,可以用昂贵的珍珠换交趾国的粮食,因而百姓生活还算过得去。但是孟尝前面的合浦郡官员太贪婪了,他们逼着渔民没有限度地采集,珠蚌渐渐地难寻踪迹,迁徙到交趾国界内去了,没有了珍珠交换,于是客商不再来,没有收入、没有粮食。依赖采珠换取微薄吃穿用品的百姓缺吃少食,饿殍无数,甚至出现穷人饿死路边的情景。

孟尝上任后,很快发现了弊端和症结所在,他迅速革除弊端,启动一系列利民之举,如发布新禁令,严禁不法捕捞行为,改善了珠贝的生存环境。在不到一年的光景里,“出国”的珠蚌又回到合浦的水面之下,产量恢复到从前水平,商业的齿轮重又正常运转,当地百姓重拾旧业,孟尝因而被老百姓看作是神明一般。“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后汉书·孟尝传》)

不久孟尝因病辞职离去,临走时合浦百姓真情流露,甚至攀车挽留,孟尝只得趁夜坐船离开。他先是隐居在僻野水边,亲自耕田做工,邻县仰慕他道德风范的士人和百姓,搬来和他为邻居住的多达一百多家。一次偶然机会合浦官民听说孟尝生病了,于是派人千里迢迢送来一升珍珠,孟尝推辞不掉后把珍珠捐了出来,为当地修建了一座桥,而且还在桥下建了一座拦水蓄水的两用水闸,下游农田从此不再受旱涝之困,百姓欣喜不已,将此桥名为“还珠桥”。但这个口碑远播的孟尝,因宦官阻挠长期不得重用,汉桓帝时,孟尝病逝于家,享年七十岁。

“珠还合浦”的典故后来还曾作为“高考”试题出现,唐朝贞元七年(791年)的进士考试就以《珠还合浦赋》为题,并限定了“不贪为宝、神物自还”八个韵脚,让考生依韵作诗对答。可见“珠还合浦”已被公认为官员廉洁品质和廉政政绩的象征了。后来合浦历史上出现可查的廉吏达一百三十位之多,正是代代相传于廉洁文化之乡的廉政精神濡染的结果。

后人为纪念孟尝先后建海角亭、还珠亭、孟公祠等,海角亭内的“海角虽偏山辉川媚,亭名可久汉孟宋苏”对联表露百姓心声。宋代苏东坡流放回归途中曾在此驻足两个多月,留下《移廉州谢表》《记过合浦》等诗文,增厚了合浦的文化底蕴。

王子曰: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将近二千年前的东汉时期,合浦就发生过这样的“报复”,太守孟尝能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重新找回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解决了当地人民的生计问题,让我们更好地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所谓“自然界”的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的解决钥匙掌握在“官”的手上。孟尝巧用“钥匙”打开了困住合浦经济社会发展之“锁”,这种施政思想和方略,如今的官员可以从其身上学到什么呢?为人民做过好事的都会被历史记住,在“初唐四杰”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写道“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盛赞了孟尝高洁的品质。我想,官员廉洁的品质和为民的情怀一定是比南珠更宝贵的财富!